通識
通識(普通課程)
目的
1.加深對自身、社會、國家、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;
2.對不同情境中(例如文化、社會、經濟、政治及科技)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;
3.成為獨立思考者,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;
4.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,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;
5.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,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;
6.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,使他們成為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。
目標
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由「自我與個人成長」、「社會與文化」及「科學、科技與環境」這三個學習範圍組成,涵蓋了人類的處境和當代世界的重要關注點。這三個範圍為探討相關的議題提供平台,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關聯,從而更清晰地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。
「自我與個人成長」集中處理與學生個人層面相關的議題,旨在讓學生加深對自己的認識,培養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。
「社會與文化」則集中處理在社會和文化的處境,人類所面對的境況,讓學生探討本地、國家和世界的社會與文化發展。
「科學、科技與環境」主要探討物質世界、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,讓學生理解科技和人類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。
通識(調適課程)
目的
1.加深對個人、社會、國家、世界的理解;
2.從不同情境中經常出現的議題作多角度思考;
3.成為獨立思考者,能夠運用建構的知識和經驗來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;
4.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,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;
5.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,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;
6.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,使他們成為對國家、社會和世界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。
7.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,理解當今影響個人、社會、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;
8.認同國民身份,並具備世界視野;
9.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。
目標
預期學生透過本學習範圍,能夠:
1.概括了解時下的青少年問題(包括港孩現象、理財問題、青少年濫藥問題) 的成因及對青少年的影響;
2.探討青少年該如何應付挑戰,掌握生活技能,好好把握機遇;
3.探討互聯網帶來與青少年相關的問題(如網絡成癮、網絡欺凌)的成因、嚴重性、預防、解決方法;
4.分析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;
5.探討有關青少年戀愛關係的問題;
6.解答青少年從事援助交際的原因及影響;
7.認識濫用物質的成因及影響。
活動照片
